当前位置: > 健康百科 > 骨科 > 风湿类风湿 >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2)

发布: 2013-03-22 16:43:30  | 来源:现代健康网  |编辑:Alice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二、邪侵历代医家均认为,外邪侵及人体,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开篇即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后世医家多循此说,如宋·严用和《济生方·五痹》中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明·李梃于《医学入门·痛风》曰:“痛多疾火,肿多风湿,然痰火虽因六欲七情,或病后亡津,血热已自沸腾,亦必咯感外邪而后发动”。与外邪入侵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季节气候异常季节气候异常是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痹,如《素问·本病论》曰:“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节痛,腹满填臆。”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喧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在泉,寒复内舍,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径足膝中痛。” “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有痉强拘瘛,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浸湿,痹从外人。”从临床上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二)居处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如明·朱棣《普布芎·诸痹方》曰:“此病皆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三)起居调摄不慎导致邪侵引发痹证的第3个膘因是起居调摄不慎,即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中风》曰:“若因浴出来解裙衫,身上未干,忽尔熟睡,邪入肾经,外肾肿痛,腰肾弯曲”。
因此,无论是季节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还是起居调摄不慎均可引发外邪风寒湿三气的侵袭而为痹证。
三、痰浊瘀血痰浊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发新的病证。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清·林佩琴《类证治载·痹证》曰:“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导致痰浊瘀血的直接原因主要为饮食所伤、七情失调、外伤等,前述的正虚、邪侵等因素亦可引起痰浊瘀血。
(一)饮食所伤
此乃形成痰浊的一重要原因,多由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饮酒过度而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恣食生冷、肥甘,则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证。如华佗《中藏经·五痹》曰:“血痹者,饮酒过多。”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肥美之所为也”。宋·杨士赢《仁斋直接附遗方·身痛方论》曰:“酒家三府多皮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故酝酿日久,生痰涎聚饮气,流入项臀之间,不肿则痛耳”。
(二)七情失调
饮食所伤生痰,七情失调则致瘀。七情之中又以怒、思居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血运行失和,郁滞不通。“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明·李梃于《医学入门·腹痛》明确指出:“瘀血……或忧思逆郁而得”。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为痹证。痹证的发病与七情有关,在华佗《中藏经·五痹》亦有明确记载,其曰:“气痹者,愁忧喜怒过多……”,“筋痹者,由怒叫无时……”。
(三)跌仆外伤
跌仆外伤是瘀血形成的另一个因素。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对此论述较为确切,其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凝则血亦凝重”。由于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荣卫不调,日久之后易触发外邪、引动内伤,发为痹证。临床仅因原有外伤瘀血而首发外伤部位的关节疼痛,进而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并不少见。
综上所述,禀赋不足,久病大病之后、产后、劳逸过度,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不慎,七情,饮食,跌仆外伤等诸多因素,正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上述病因所引致的正虚、邪侵、痰瘀相互作用而发病。
具体而言,在正虚的基础之上,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痹阻经络,或内生痰瘀之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发为本痛。本病在内外之因的作用下主要有3种发病方式:①风湿热毒之邪,痹阻经络。患者体质素亏或劳力过度致营卫气血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风湿热毒之邪乘虚而入,直袭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致关节肿胀疼痛而成热痹。②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患者素体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凝滞关节而发为寒痹。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转变为热痹或寒热错杂痹;或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后从热而化,阻于关节经络而成热痹。③瘀血痰浊,痹阻经络。病久邪留正伤,或饮食情志所伤,气血不足、脾胃肝肾亏虚、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关节周围出现结节、关节肿大畸形疼痛而为痹证。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以风、寒、湿三气杂至为外在条件,以正气虚衰为内在之因。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段经文不独强调了外邪存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正气亏虚对于本病发病的重要性。如前所述,本病的发生,先由肝、肾、脾胃虚损,气血阴阳不足,拒邪无力,再受风、寒、湿热之邪,内外相合,才成其病,二者缺一不可,而又以内因为关键,尤其肝、肾、气血的亏虚是发生本病的根本之所在。正如《金匮·中风历节篇》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为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在这里,脉沉为病茌里,主肾气不足,脉弱主肝血不足,本条经文实际上是从脉象上阐述了肝肾亏虚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内在因素的道理。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