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百科 > 骨科 > 风湿类风湿 >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发布: 2013-03-22 16:43:30  | 来源:现代健康网  |编辑:Alice  |查看:
本文相关:
收藏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中医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西医虽经多年广泛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感染、遗传、免疫、内分泌、代谢、营养及物理等因素有关,尤其感染及免疫与RA的关系似更密切。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历代医家又有称为“历节病”、“鹤膝风”、“痛风”,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属“骨痹”、“顽痹”。因本病可侵及多系统,故近年来又将之统于“痹病”范畴。北京焦树德氏把痹病中表现为久久不愈,发生关节肿大、僵硬、畸形、骨质改变、筋缩肉倦、肢体不能屈伸等症状者,统称之谓“旭痹”。对痹证的病因研究,自《内经》以来,诸家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畴甚广。
从发病学角度看,可将其概括为正虚、邪侵、痰饮瘀血3个方面。然而这三者又由各自不同的原因引起,引起三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就是痹证发生的原因,也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原因。
一、正虚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3个方面:
(一)禀赋不足禀赋不足是痹证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灵枢·五变》早已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曰:“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是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更曰:“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上述论述均说明历代医家早已认识到禀赋不足是痹证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劳逸过度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依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动;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疲劳;过度劳累或安逸即可损伤正气,成为痹证的发病因素之一。
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则伤骨,久则伤筋”。《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在谈及与痹证的发病关系时,宋t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竭,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因疲劳汗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痹,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汉·华佗《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注于下,则腰脚肿而不能行”;“骨痹者,乃嘻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清·陈士铎《辨证录·痹证门》日:“人有下元虚寒,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而肾痹之成,多非尽由于风寒湿也,夫肾虽寒脏而其中自有火,有火则水不寒而风寒湿无从而入。无奈人过于作强将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随流而去,使生气之源竞成藏冰乏窟,火不能敌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气直入于肾宫,以邪招邪,而风湿又相因而至,则痹证生矣。”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百恃雄健,斫伤真元,遗其病于暮气也”。多家医言,均详论了劳心与劳欲对正气的斫伐之害。
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此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现代刘渡舟等著的《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而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来,风与血相搏,则阳气痹阻,血行不畅”。过逸,除引起正虚可致痹证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证。
(三)大病、久病或产后首先是病后。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反映,病瘥之后,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为阴阳未和,二为气血亏虚,三为正虚邪恋。总之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如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痹证还可以由它病直接转化而成,如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痛风》曰:“有痢久两腿痿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切不可兼用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病后所致正虚,可有营卫气血阴阳之不同,虽然并非所有病后都发痹证,但其确为痹证的发病条件之一。
其次是产后,妇女以血为本,从《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佘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里“数脱血”除经、孕、乳外,产后脱血更为突出,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清·傅山《傅青主女科》中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古代医籍多称之产后身痛,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证的甚多,且产后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的痹证。
综上所述,正虚作为引发痹证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个方面,即禀赋不足;劳逸过度;病后、产后。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