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百科 > 骨科 > 风湿类风湿 >

脂膜炎对人体的损害和治疗

发布: 2013-04-03 17:02:04  | 来源:现代健康网  |编辑:Alice  |查看:
本文相关:硬红斑脂膜炎
收藏
脂肪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称为脂膜炎。本病好发于女性,约占 75% ,见于任何年龄,但以 30~50 岁为最多见。它主要表现为 受累的皮肤反复发生红斑、时有压痛、并有水肿性皮下结节。损害呈多发性、对称性、成群分布,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双下肢。常伴全身不适、发热与关节疼痛。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体重下降、肝脾肿大及其它内脏损害。它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特征。
引起脂膜炎的因素很多,如外伤、冷热刺激、局部组织缺血等。此外,许多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硬皮病、皮肌炎、麻风、结核与结节病等亦可继发脂膜炎。有些脂膜炎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脂膜炎。 
其病程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受累器官的情况。只有皮肤表现者,常多年缓解与恶化交替出现;有内脏器官炎症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1.一般治疗:首先应去除可疑病因,如消除感染灶,停用可疑的致病药物。适当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随意运动,但应避免受累部位创伤。不需要特殊的饮食。 
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使发热、关节痛和全身不适减轻。病情急性加重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可使体温下降,结节消失,但减量或停药后部份病例症状可再发。氯喹或羟氯喹、硫唑嘌呤、反应停(利沙度胺)、环磷酰胺、四环素(可能有抗脂肪酶活性)、肝素(它能释放脂蛋白脂酶,且具有抗凝活性与抗炎特性)、环孢素与霉酚酸酯等亦有一定疗效,特别是重症患者可试用。以下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药物: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① 阿斯匹林:主要用于退热及减少血栓素A2的产生。常用剂量 300~600mg每天4~6次,不得超过4g/天,餐时或餐后服用。3~5天后才能明显见效,最大的抗炎作用一般在2~4周内达到。有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出血性疾病与哮喘者禁用。孕妇慎用。 
② 吲哚美辛(消炎痛):详见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指南。在开始治疗的头几天可引起头痛,但如初始剂量减半,随后增加,有时可避免此副作用。如与阿斯匹林、丙磺舒或甲氨蝶呤合用,可增加其相关毒性;与肼苯达嗪、卡托普利及b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合用,可降低其降压作用;与速尿和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减少其利尿作用。孕妇应用此药通常是安全的。 
③ 其它NSAIDS;详见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 
在病情急性加重时可选用。常用剂量为每天40 mg ~60mg,可一次或分2~3次服用,当症状缓解后2周逐渐量。凡有病毒感染、消化性溃疡、肝功能不全、皮肤霉菌感染或结核者禁用。孕妇通常是安全的。 
(3)免疫抑制剂:较常用的有硫唑嘌呤、羟氯喹或氯喹、反应停、环磷酰胺、环孢素与霉酚酸脂等。 
① 硫唑嘌呤:常用剂量,每天50~100mg,可1次或分2次服用。最 
好先1mg/kg/d连用6~8周加量,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5mg/kg/d。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严重白细胞减少症。对肝、肾与血液学均有一定毒性,故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妊娠期不宜服用。 
②氯喹或羟氯喹:氯喹常用剂量为0.25/天一次;羟氯喹为200mg每天1~2次,见效后改为每天100~200mg长期维持治疗。长期服用要警惕视网膜病变与视野改变,要每半年作一次眼科检查。 
③环磷酰胺:常用剂量为2.5~3mg/公斤/天,分3~4次口服;重症者可500~1000mg/m2/次,每2~4周静滴一次。严重骨髓抑制者或孕妇禁用。要定期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并注意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 
④环孢素A:常用剂量为2.5~4mg/公斤/天,分2~3次服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禁用,孕妇慎用。 
⑤反应停(沙利度胺):常用剂量为每天100 mg ~300mg,晚上或餐后至少一小时服用,如体重少于50kg,要从小剂量开始。由于有致胎儿畸形作用,孕妇禁用。 
(4)其它:有人建议可用饱和碘化钾溶液,每天3次,每次5滴,逐日加量,每次加1滴,直至每天3次,每次30滴。亦有人主张可用透明质酸酶,每次1500IU,配合青霉素与链霉素肌注,每3天1次。 
总之,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一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NSAIDS治疗,有明显疗效。对系统型的患者,特别是重症病例,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2种免疫抑制剂,并根据内脏受累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