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百科 > 健康资讯 >

厌世感挥之不去 用温情让青少年重回生命正轨

发布: 2021-05-18 23:09:24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重回生命正轨
收藏
厌世感挥之不去 用温情让青少年重回生命正轨
16岁的小肖诉说心里有个缺口让他不想活,他明白表示家里的经济状况无虞,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厌世感挥之不去;17岁的蕾蕾因为爸妈离异,不在身边,小小年纪一方面要顾课业,同时得一肩扛起照顾重病祖父母的责任,她来到诊间,哭着跟医师说,她快要撑不下去了。
近期校园自杀事件频传,青少年的身心问题浮上台面,其实造成青少年沉重压力的原因很多,除了案例中来自家庭的困难之外,还有许多压力是源于家长对课业期望所造成的压力,或更多时候是来自人际关系,包含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虚拟世界的社群媒体。
其中就属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最难让家长理解,却影响青少年甚多。临床上因为网络霸凌而就诊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家长千万不能轻忽。也提醒家长:青少年宣泄情绪或分享困扰的管道经常是同侪或网络上的社群媒体,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多与自己分享心中的困扰,家长必须掌握一些陪伴的技巧,例如:不带批判的倾听、理解他的兴趣等。
与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他才会把难过的事与你分享。这是我经常提醒家长的两句话,以在线游戏与追星为例,建议家长找到方法去支持孩子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不读书,沉迷这个做什么?”因为家长或师长的社会经历较丰富且心智相对成熟,往往容易将孩子重视的事视为小事,或倚老卖老地给予意见,但如果一次、两次否定孩子的兴趣,孩子未来就不会愿意再与大人分享其他事情。最令人担心的是,孩子一旦出现负面情绪,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比较容易将宣泄的管道转往同侪或社群媒体。
此外,若孩子真的勇敢地对大人坦承负面情绪甚至轻生的念头,大人们应平心静气,找个单独的空间倾听孩子的困难,千万不要惧怕或否定孩子的想法,或者用“不要想就好了”等推迟言语,以避免错失孩子第一时间得到支持的机会。
学者科拉法(John Kalafat)也曾提出青少年若想自杀,事前其实有警讯,他将警讯以“FACT”统整,包括:
感觉(Feeing):指的是当青少年呈现无望的、害怕失控、感觉无助、无价值感、过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痛恨自己或出现持续的焦虑与愤怒,表现的言语包含:“事情不可能变好了”,或“没有我,别人会更好”等。
行动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谈论或撰写有关死亡或毁灭的情节、最近经历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自尊或宗教热忱、表现焦躁不安、鲁莽或攻击,以及药物或酒精滥用。
改变(Change):包括人格的改变,如冷漠、退缩、厌倦或消沉,行为的改变,如睡太多或失眠、饮食习惯改变、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等。
恶兆(Threats):可能出现言语如“流血流多久才会死?”、威胁如“没多久我就不在这里了。”、计划如:送走喜欢的事物、研究药物或武器,或开始出现服药过量或割腕的企图等。
当孩子出现上述征兆,家长或老师千万要严肃以待,保持倾听、不评断,并表达关心与支持,在寻求协助资源的同时,若情况危急,不要让自杀倾向者独自一人。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身心问题除了外在原因导致的压力之外,也有一大部分来自大脑内神经传导物质或荷尔蒙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体荷尔蒙及心智发展转变最剧烈的风暴中,因此如果老师、家长或青少年发现有无法解决的困境,建议寻求学校咨商体系或医疗院所身心科资源的协助。
早期社会对求诊身心科有很多疑虑,但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求诊身心科就像是为了缓解情绪的小感冒,是健康的求助行为,应早期发现早期介入,切勿讳疾忌医徒留遗憾。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