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绿洲 > 谈情说爱 >

等爱的你 只会等来终身的孤独

发布: 2018-03-12 22:12:18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等爱
收藏
“不婚”是愈来愈普遍的社会常态之一。 不论是不知不觉不婚,还是有知有觉不婚,如何掌握一个人过日子的幸福密码?
等爱的你 只会等来终身的孤独
不婚,还是结婚?民初作家钱钟书在著作《围城》把婚姻比喻成“围墙”,不管站在墙里或墙外,永远都有满腹疑惑,两头都在摆荡。
教育部最近针对台湾18岁以上民众做了一份调查,只有58%认为“结婚比单身好”;换言之,有四成的人其实不再人云亦云,依照传统定见认为结婚比较幸福。
而且,“结婚是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只有67%的女性赞同,低于男性有八成赞同,可见女人比男人更不把结婚当作人生一定要做的事。
不婚,成为许多先进国家的常态。在美国,1980年仅有6%超过35岁的中年族群不婚;到了2000年,比例已上升到9%;估计2010年已突破12%。
不婚族一直在扩张势力,日趋壮大,是不能忽视的事实,东吴大学社会系副教授刘维公呼吁,政府单位与婚姻咨询专家应同时关注不婚族的心理健康议题。
20年前率先喊出《单身贵族》的畅销书作家黄明坚也深有同感,社会大众除了老生常谈劝大家结婚,应该在整体大环境给予不婚族协助,譬如食衣住行育乐等,对于单身族群的感情与心理平衡,更不该漠视。
自觉型:人生不需要“等爱”
不婚族大致分为两种:自觉型与不自觉型。自觉型占少数,不自觉占了大多数。
资深媒体人兰萱,属于自觉型不婚。外貌、体型都十分出众的的兰萱,在40岁那年出版了《是的,我单身》,大方坦承婚姻不是她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宣称单身的好处,“人生的主宰权掌握在手上,真正像是自己的主人。”
曾经追求兰萱的人不少,但对于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她始终兴趣缺缺,尤其是恋爱过程中的猜疑、期待、试探,有人觉得是乐趣,但她觉得很烦人,“我认真交往过的异性不多,5根手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她透露,每次有仰慕者对她表示好感,她都是摆出一副酷酷的姿态,过去几段感情都是由她主动喊“卡”。
狮子座的兰萱对于追求工作成就则兴致昂然,早年曾设定的目标是“当女性总编辑”。在电视台担任主管期间,她手下曾有一名年轻的女部属陆续换了几任男友,感情一直定不下来,即使男友劈腿,也口口声声说“要等他回头”。兰萱很不以为然,当面开导她,“女人干嘛一直在等爱啊?”
兰萱忍不住滔滔发表她的观感,不管有男人、没男人,很多女人都在等待,寻寻觅觅,渴望被爱,好像人生目标只有这件事,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男人身上,而且还经常落空,实在很不值得。
不自觉型:不知不觉变成单身
放眼四周,像兰萱这样立场鲜明、高举不婚大旗的社会菁英,其实并不多。多数人是不知不觉走上不婚。他们并未排斥婚姻,而是抱着且战且走的心态,一边等待,一边蹉跎,结果一直没有遇见“对的人”。
》原因:“没有遇到对的人”
黄明坚观察周围一些年过40未婚的女性友人,偶尔请她帮忙分析命盘,总不忘询问“是否有结婚的可能”,一直对结婚怀有憧憬。有一天,黄明坚在公园里碰见一名罹患癌症的女病人,两人攀谈起来,“我50岁了,还没结过婚……,”对方的语气充满期许,仍旧不放弃想婚的念头。
一名43岁、喝过洋墨水、拥有硕士学位的女社工师,经常有热心的亲友介绍对象,她一概来者不拒,相亲不下15、16次,竟没有一个适合结婚。她锲而不舍,继续等待有缘人出现,因为她深信不疑,“有伴侣的人身心比较健康。”
许多男性单身族也是如此,女朋友也许换了几任,老是没有遇见意中人,但他们并未真正放弃结婚的念头,认为只是时机未到。对他们而言,不婚像是走在悬空的钢索,令人不安、犹豫、彷徨,盼望“终结者”快快现身,“在交友网站上打转了3年,期待两人世界的来临,却一直没有寻获真爱,”一名年过45岁的摄影师在私人部落格里自我告白。
《纽约时报》曾经报导,劝告女性如果遇到一直单身未婚、年过40的男性,最好“靠边站”,不要当成结婚目标,因为这些中年单身男性几乎都已定型,具有一套心理防卫机制,压抑情绪,而且大多十分固守自己的生活型态,缺乏弹性,很难改变,对于想和他们一起共同生活的伴侣则是一大考验,常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挫折,“除非你们两个人都很成熟独立,”《纽约时报》分析。
美国临床精神科医师魏芝尔(Dr.JaniceWitzel)研究调查一群中年男性单身族,发现他们过去至少都曾与一名以上的女性亲密交往,但都无疾而终。他们内心非常担忧一旦与别人有更深刻的关系,会丧失自主意识和自我价值,等于把人生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虽然有26%曾经想定下来,但仅有6%开口求婚。有趣的是,这些单身男有三分之二相信他们将来还是会步入结婚礼堂;但魏芝尔医师却没有那么乐观,预测大概只有六分之一能顺利结婚。
被归类在这个族群的单身男段奕伦,38岁,英俊潇洒,学经历出色,身兼大学讲师与设计公司创意总监。他曾交往过的女朋友不少,却一个一个铩羽而归,“我常被女友指责自私、不肯付出、不愿负责,”他摇头露出苦笑。
借用作家许常德在《中年男人地下手记》的一句话,“女人拚命付出,却硬要男人全部买单。”
段奕伦深有同感,历任女友都把结婚当成最后的“达阵”,并且自认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同的回报,“但她们给的,不见得是我想要的,这是强人所难,”他虽试着去迎合,却发现是个无底洞,没完没了,“我需要一个可以完全接纳我的伴侣,但我知道门坎很高。”
眼见周围同龄的男性朋友一个一个走入家庭,段奕伦偶尔也会感慨身旁无伴,尤其有一阵子他练泰拳不小心摔断了腿,被迫在家休养,赫然发现想找个人帮忙买吃的都没有,只好拄着拐杖自己出门张罗,“那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很可怜。”但随即他又改口坦承,“大多数人想从婚姻寻找依赖关系,但我非常安于独处,婚姻对我不是必需品,我并没有把它当成解决孤独的救赎。”
用“消去法”选择不婚
还有人不婚,是用“消去法”,因为对婚姻迟疑,认为不能保证幸福而不敢结婚。
东吴大学里曾有一群热心的已婚女同事,主动要替43岁、单身的刘维公介绍结婚对象,但她们转头却开始骂自己的老公,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刘维公开玩笑反问:“那妳们干嘛还拚命拉我跳火坑?”
美国人调查,已婚白领女性快乐指数从74%下滑至68%;在台湾,也只有40%的受访女性认为结婚比单身快乐,另外高达六成的女性不认为结婚会比单身好。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为什么结婚”,有些人的答案是“遇到合适的对象”、“因为彼此相爱,想共组家庭”;但也有人回答“给家人交代”、“给对方交代”、“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年龄老大不小,不能再等了”等等。
两性作家许常德从16年的婚姻深刻体验,“婚姻是很多人扛不起的”。他曾屡次公开批评婚姻制度像“快餐套餐”,后人跟着前人依样画葫芦,随着传统价值起舞,“拥有你不必要的东西,只是照本宣科,”许常德在近作《中年男人地下手记》语出惊人。
坦承当初也是跟在队里面一路被推挤、不明就里走入婚姻的许常德,赤裸大胆的反婚言论,益发使人对婚姻产生惧怕。
他深入剖析,找一个“可靠”的对象是许多人走入婚姻的想法,这种“防漏的人生”心态来自于不满足与不安全感,才会想找人依靠。他更毫不掩饰对婚姻的疲惫与感叹,期望时光倒流,或许有天能变身重回“不婚族”。
找到定位,自得其乐
那么,站在墙外的单身族是否真的比较快乐?答案是:未必。
长期从事社会研究的刘维公观察,80%的单身族并不快乐,并未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看待自己的处境,常常在精神上觉得孤立无援。单身绝不如《欲望城市》中描述的自由浪漫,日子充满变化和惊喜,其实很多人是独自对着电视或墙壁发呆,慨叹单身的世界既孤独又无趣。“必须先认清真相,怀抱过高的期待与幻想,永远都会失望,”刘维公善意提醒。
心理专家指出,单身族最需要的是“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即使不需要依附伴侣关系,也能自得其乐。
44岁的“松山妇女暨家庭服务中心”总干事李惠珠,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一直单身,但从扶助弱势儿童、家庭,以及社会服务工作找到生命立足点,“与其花同样的力气去照顾自己的家庭,不如把这些能量去照顾更多的族群,”她说。
很多年前,一位前辈告诉李惠珠一句话,“单身的人要懂得转化小爱为大爱,”让她受用不尽。她很满意目前的生活状态,90%的满足感来自朋友、家人、工作、嗜好,至于不足的10%伴侣关系,相较之下显得微不足道,况且,“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100%圆满的,”她豁达说道。
曾有一名已婚的朋友向黄明坚诉苦,“先生外遇,经常不回家,可是每个月还是拿钱回来。”她安慰这位朋友,“这样很好啊!”“但是,不圆满啊!”朋友无奈回说。
黄明坚语带玄机替这名朋友解惑,人世间“求”的东西,永远没有圆满。譬如,天上的月亮,每个月只有1~2天是圆满,其余28~29天都不圆满,“弯弯如勾的月亮,你能说它不是月亮吗?”
同样属于自觉型的黄明坚很早就悟出,人生怎样都好,结婚好,单身也好,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决定幸福的,不是结婚与不婚,而是一个人内心的自在与满足。
黄明坚看得很透彻,单身并不匮乏,也不真正“缺”什么,应该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有”,生命里的喜怒哀乐与起起伏伏,还是必须落实到每天的穿衣吃饭,把这些民生问题都料理妥当,井然有序的过日子,才是人生的真谛。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