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母婴 > 生儿育女 >

如何养成宝宝的规律睡眠习惯

发布: 2023-04-03 23:13:11  | 来源:现代健康网综合  |编辑:www.xdjk.net  |查看:
本文相关:睡眠习惯
收藏

规律睡眠习惯

如果让新手父母票选育儿生活的难事,我想混乱的睡眠时间以及永远没有睡饱的一天,肯定榜上有名。

常常有新手妈妈黑着眼圈向我哭诉,照顾敏感易哭泣的宝宝、经历亲喂宝宝的挂奶地狱、陪伴无时无刻不讨抱的新生儿,让她们几近崩溃,但这些都还不是新手妈妈觉得最具挑战的。这世上最令人崩溃的事情就是:“明明已经躺在床上了,宝宝却怎样也不肯睡觉。”

宝宝不爱睡觉虽然令人相当困扰,不过在讨论睡眠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新生儿日夜不分、昼夜颠倒,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只不过现代社会过度神化了“训练宝宝睡过夜”这件事,彷佛快速训练宝宝睡过夜,才是厉害的父母。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从新生儿时期一路亲自育儿至今,我对天下父母的期望完全能够了解。对他们在经过一天工作及育儿的疲倦之后,有多么渴望充足的休息,以及希望宝宝早一点睡过夜的迫切心情,我也都能感同身受。也因此,才有如此多的宝宝睡眠训练方式被研究出来。

自公元1985年“睡眠训练”一词被提出以来,各派学说百家争鸣,让人眼花撩乱。从人们这么处心积虑、想方设法的训练宝宝有更长的睡眠时间看来,应该不难理解,身心疲惫、睡眠被剥夺的育儿生活,的确让父母们苦不堪言。

审慎评估睡眠训练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间约为16至17个小时,而每次小睡时间大致为1至2个小时。一般来说,4个月大之前的宝宝没有规律的睡眠是合理的现象。美国儿科学会同时也建议,在宝宝满6个月后再执行睡眠训练比较适当。

我认为父母在做睡眠训练时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宝宝都有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长短、夜醒的频率,不可能完全相同,无法一概而论,比较谁家宝宝可以睡过夜了,而自家的宝宝还不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以下我介绍三个知名的睡眠训练法。第一个是美国理查德德.法伯(Richard Ferber)博士在著作《法伯睡眠宝典》(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 所提出来的CIO(Cry it Out,又称“哭泣睡眠法”或“法伯睡眠法”),建议父母要军事化递增安抚宝宝的等待时间。在宝宝哭泣时,一开始先间隔5分钟给予安抚,第二次则延长到等待10分钟再给予安抚,接着慢慢拉长等待时间,让孩子在这样规律的训练下,能够不再时常哭泣,甚至可以自我安抚并入眠。我早期听闻家长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其实非常惊讶,除了佩服他们对于孩子哭声的忍耐力之高,也心疼宝宝最后停止哭泣,可能只是习得无助(就算哭了也没人理我就放弃)的表现罢了。

第二个广为人知的方法是,公元1999年由英国育儿专家吉娜.福特(Gina Ford)提出,认为父母应该为宝宝建立非常规律的“吃—玩—睡”循环,甚至制订在每天同一个时间喂食,连奶量都固定的时间表,要义是当宝宝拥有规律的作息,也就不难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之后有许多育儿专家例如崔西.霍格(Tracy Hogg)等人,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并且希望照顾者能经由猜测或靠着长时间的相处,了解宝宝哭声背后的意义,迅速对哭声做出反应,达到有效降低哭泣频率的效果。

这种养成规律作息的方法,乍看相当有道理,除了让照顾者能掌握宝宝作息外,有条有理的方式也的确使人安心,然而却可能忽略了随着成长,宝宝也会发展出个体互异的新模式,若是一直强制固定奶量及活动,在我看来实在太过欠缺弹性。

袋貂作息法

深得我心的宝宝睡眠方法,是由澳洲医师帕梅拉.道格拉斯(Pamela Douglas)所提出的“袋貂作息法”(Possums Infant Sleep Approach)。袋貂作息法结合了发展心理学、医学、哺乳期科学、神经科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并搭配“接受及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也就是讲求实作、练习,而不只是谈话式治疗的方法)做实务操作。

袋貂作息法强调给宝宝“响应需求式”的照顾。照顾者可以敏锐的察觉宝宝目前的需要并给予响应,状况自然会越来越稳定。除此之外,该理论还认为,宝宝进食后昏昏欲睡的餐后嗜睡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先天性的神经行为,当宝宝自然出现“爱困”状态时“想睡就去睡”,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不需要规定宝宝白天的睡眠时间,因为0至6个月大的宝宝睡眠时间本来就是会变化的。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明确规范一天该睡几小时,是没有意义的。父母应该正视宝宝的需求,对于宝宝发出的睡眠及进食暗示给予响应,例如宝宝看起来困了就带他去睡,宝宝在寻乳了就给予哺喂。这就可以让获得主导权及发出需求能得到响应的宝宝更加稳定,也更能优化父母的生活形态和睡眠模式。

父母可以做的是,在白天给予宝宝足够的感官刺激和身体接触——安排不同活动、让宝宝接触不一样的感觉刺激、玩玩具、与人互动等等,有效延长宝宝的清醒时间。此外,在白天想小睡时,可以让宝宝在有灯光与声音的环境下睡觉,但不规定时间长短,以此适当累积“睡眠压力”,让宝宝修改先天内建的昼夜节律信号,自己调节白天睡过头的问题,并巩固夜间睡眠,如此对于夜晚的长睡眠更有帮助。
 
袋貂作息法值得推崇的原因之一,在于它对母乳哺喂是相当友善的方法。若是哺乳妈妈愿意夜奶,能让宝宝在夜晚短暂醒来后,因快速喂食及大量的身体接触后加速入眠,对于父母来说或许还更省力,搭配躺喂模式也较不打扰哺乳妈妈的睡眠。还有研究指出,使用袋貂作息法的家庭,宝宝的夜醒次数明显较少、夜眠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加上我所认为的有效维持母乳哺育的附加效果,可说一举数得。

事实上,研究发展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实证支持哪种睡眠模式是最好的,我也不觉得睡觉这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应该被加上所谓的规定。不过袋貂作息法里几个“该做”与“不建议做”的事项,仍相当值得参考。

话说回来,虽然世界上没有任何训练方式能够保证让宝宝完整睡过夜,但我认为,打造一个安心、弹性的方式,让宝宝主动补充自己需要的睡眠、摄取自己需要的奶水量,会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回到首页